蒲慕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科学主任。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国际院士。目前蒲教授担任包括Neuron和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在内的许多国际期刊的编委,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的编辑,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执行主编。蒲教授在生物物理学领域首先开展了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动态测量。他在神经元轴突生长导向、神经元极性建立、突触的形成和可塑性、神经环路的功能和可塑性等都有重要发现。
沈伯松 教授
沈教授是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统计方法方面世界著名的精神疾病遗传学和流行病学专家。他目前是精神病基因组学讲座教授,并担任孙志新基金教授(临床科学)。在沈教授的早期职业生涯中,他曾在Bethlem Royal and Maudsley Hospitals 接受过精神病学专科的双重培训,并在剑桥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作为精神病遗传学领域最常被引用的学者之一,他撰写了 400 多篇同行评审文章和国际知名的题为“人类遗传学统计”(Edward Arnold,伦敦 1998)的书。沈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开发新的统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遗传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复杂疾病和性状的病因和机制。
苏国辉 院士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广州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1999)、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 (FNAI, Fellow of US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2015),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会院士(2021),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董事会联席主席,中国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编辑。苏院士于1985年首先证实了使用外周神经的移植方法可以使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距离再生,此后他致力研究探索神经保护和再生的因素, 包括纳米材料、神经营养因子、运动、中草药提取物、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来促进视神经及脊髓再生。近年来苏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锻炼、光遗传学等方法探索其在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