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科學主任。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際院士。目前蒲教授擔任包括Neuron和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在內的許多國際期刊的編委,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的編輯,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執行主編。蒲教授在生物物理學領域首先開展了膜蛋白在細胞膜上的動態測量。他在神經元軸突生長導向、神經元極性建立、突觸的形成和可塑性、神經環路的功能和可塑性等都有重要發現。
沈伯松 教授
沈教授是遺傳學和流行病學研究統計方法方面世界著名的精神疾病遺傳學和流行病學專家。他目前是精神病基因組學講座教授,並擔任孫志新基金教授(臨床科學)。在沈教授的早期職業生涯中,他曾在Bethlem Royal and Maudsley Hospitals 接受過精神病學專科的雙重培訓,並在劍橋大學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作為精神病遺傳學領域最常被引用的學者之一,他撰寫了 400 多篇同行評審文章和國際知名的題為“人類遺傳學統計”(Edward Arnold,倫敦 1998)的書。沈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開發新的統計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大規模遺傳數據,從而深入了解複雜疾病和性狀的病因和機制。
蘇國輝 院士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廣州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1999)、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 (FNAI, Fellow of US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2015),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2021),中國脊髓損傷研究協作組董事會聯席主席,中國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誌總編輯。蘇院士於1985年首先證實了使用外周神經的移植方法可以使成年哺乳動物的視網膜節細胞長距離再生,此後他致力研究探索神經保護和再生的因素, 包括納米材料、神經營養因子、 運動、 中草藥提取物、康復訓練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來促進視神經及脊髓再生。近年來蘇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鍛煉、光遺傳學等方法探索其在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治療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