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委員會
陳霖 院士
陳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及研究組長、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和科學家。作為唯一作者,陳院士於1982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拓撲性質的初始知覺理論,就「什麼是認知的基本單元」這一根本問題,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佔統治地位的「局部優先」的理論路線提出挑戰。四十年來,陳院士的視覺感知的拓撲學和功能層次理論「大範圍優先」和認知基本單元的拓撲學定義得到了全面系統的發展。陳院士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心理學家。他的團隊的研究在該領域一直走在國際前列,對中國心理學界和科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陸林 院士
陸林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精神醫學與睡眠醫學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科技部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作為我國精神醫學和睡眠醫學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陸林院士在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醫學領域開展了系統性、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乾預病理性記憶的新模式,開發了快速抗抑鬱的新靶點,建立了在睡眠中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的新策略,改變了傳統的治療理念,對於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礙的防治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蒲慕明 院士
蒲慕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及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他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際院士。目前蒲教授擔任包括Neuron和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在內的許多國際期刊的編委,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的編輯,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執行主編。蒲教授在生物物理學領域首先開展了膜蛋白在細胞膜上的動態測量。他在神經元軸突生長導向、神經元極性建立、突觸的形成和可塑性、神經環路的功能和可塑性等都有重要發現。
蘇國輝 院士
蘇院士是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廣州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1999)、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 (FNAI, Fellow of US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2015),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2021),中國脊髓損傷研究協作組董事會聯席主席,中國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誌總編輯。蘇院士於1985年首先證實了使用外周神經的移植方法可以使成年哺乳動物的視網膜節細胞長距離再生,此後他致力研究探索神經保護和再生的因素, 包括納米材料、神經營養因子、運動、中草藥提取物、康復訓練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來促進視神經及脊髓再生。近年來蘇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鍛煉、光遺傳學等方法探索其在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趙繼宗 院士
趙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及主任醫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院士是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合會(WFNS)執行委員會成員和提名委員會成員,美國ANNS成員和Dandy神經外科學會中國主席。趙院士長期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及臨床基礎研究,率先建立以“解剖與腦功能精准定位系統”和“腦認知功能保護預警系統”為基礎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台,這是腦解剖結構保護向腦功能保護的重要轉變。在他的努力下,WFNS於2005年恢復成為中國神經外科學會會員,成功確立了中國神經外科的學術地位。
高家紅 教授
高教授是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醫學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北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耶魯大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高教授長期從事腦成像和腦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包括Science, Nature和PNAS等在內的國際期刊上發表近200篇學術論文。 高教授曾擔任海外華人醫學磁共振成像學會主席,現擔任國際人類腦圖譜學會(OHBM)主席和中國腦成像聯盟主席。
Peter T. FOX 教授
FOX教授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影像研究所主任。他在放射學、神經學、精神病學和生理學領域擔任聯合職務。 FOX教授還是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成像研究所的創始主任。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神經科學家,Fox 教授被認為是經顱磁刺激在多種腦部疾病中應用的先驅;他的研究專長包括臨床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生物學、人類功能性腦圖譜和成像方法。Fox 教授一直被列為神經科學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之一,累計被引用次數超過 113,300 次。
Morris MOSCOVITCH 教授
Moscovitch 教授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榮休教授,加拿大多倫多 Baycrest 老年護理中心羅特曼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Moscovitch 教授是記憶、注意力和面部識別領域的領先神經心理學家,他的研究專長包括健康和臨床人群記憶的認知神經科學,以及記憶如何與注意力、感知、解決問題和親社會行為等其它功能相互作用。為了表彰他對臨床神經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貢獻,Moscovitch 教授於 2020 年 12 月被授予加拿大勳章。
Barbara J. SAHAKIAN 教授
Sahakian 教授是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臨床神經心理學教授及克萊爾霍爾學堂院士。她是英國學院和醫學科學學院的院士,曾任國際神經倫理學會和英國精神藥理學協會主席。 Sahakian 教授在精神藥理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精神病學、包括ADHD、神經影像學和神經倫理學領域享有國際聲譽。 根據Research.com的數據,她的h指數為167,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是全球頂尖研究者之一。 她在Science、Nature和The Lancet等科學期刊上發表了超過580篇文章。 她也曾領導過有關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的政府政策,包括英國政府Foresight Project,並於2014年在瑞士達佛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發表演講。 她是劍橋CANTAB和EMOTICOM電腦認知評估的共同發明人,這些電腦認知評估已在全球廣泛應用。 她是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CRADLE)諮詢委員會的成員。
李湄珍 教授
李湄珍教授是香港大學心理科學和臨床心理學講座教授、腦神經心理學梅雅基金教授,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教授的研究位於神經心理學和人類神經科學的前沿,她帶領的實驗團隊目前的研究重點為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腦認知功能和情感加工的神經可塑性基礎。她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擔任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的副主編/編委會編委,這些國際期刊對指導臨床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和人類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非常重要。
Benjamin Becker 教授
Benjamin Becker教授的研究旨在探索情緒體驗的動態行為和神經機制,這些機制如何在壓力相關疾病中失調,以及如何成為新的神經調節策略的目標。 Becker教授的團隊善用先進的神經影像方法,結合基於機器學習的神經解碼和計算建模以及腦神經調節(例如即時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神經反饋和新型藥理學神經增強劑)進行研究。
胡曉晴 教授
胡曉青教授是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他的研究重點是睡眠、情緒記憶和社會學習,尤其是如何在睡眠期間修改不需要的記憶以及自願遺忘背後的神經認知機制。胡教授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優配研究基金等的資助,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香港大學傑出青年研究獎(2022)以及APS 新星獎 (2021)。